学校设置“招聘门槛”背离了教育的真正目的
热点关注 2015-06-18 1636次

 又到毕业季,找工作成了当下最让大学生和家长关注的事情。相应的,用人单位往往会成为学校的座上宾。但让人意外的是,在上周五,武汉一所高职院校的校园公益招聘会上,却有40余家企业被“婉拒”门外,无缘进校招聘。原因是,校方认为这些企业和机构没能达到他们设定的招聘标准线。任丘招聘网

  事实上,设置“招聘门槛”的高校不止这一家,之前不少高职院校都这样做过。对这种行为,舆论场中貌似赞成者居多,不少人还建议复制推广,其理由无非是保障学生权益,提高就业质量,让知识不贬值。就像该校负责人所说的那样:“岂能让读了书的和没读书的一样?”

  确实如此,当下有些高职院校除了关注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,更关心毕业生的就业质量,恐怕也正是基于这一目的,才对企业设置“招聘门槛”。但是,比如“月收入2500,社保交齐”的量化标准,就能丈量出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吗?为何企业设置招聘门槛的时候,舆论总是在谴责就业歧视,而设置门槛的主体换成高校时,却有如此多的赞美之声呢?

  其实,不少人之所以赞同这种做法,是因为他们的认知与该高校是不谋而合的,即读了书不能跟没读书的人一样。而反击“读书无用论”最有力的论据,就是毕业后能找到高工资、高福利的工作,这也是高职院校对外宣传最具吸引力的地方。殊不知,这样的认知俨然已经走入教育功利化的误区。即便是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,其教育质量的高低,也绝对不能仅仅体现在工资有几位数上,更不能脱离教育的本质。

 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体现在就业质量上,而是发掘人的价值,让学生顺着自己的兴趣和天性,最终实现“人”的最大发展。假如有些学生根本就不在意工资的高低,愿意去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,愿意选择起薪不高但更具发展前景的平台,而学校却人为设置“招聘门槛”,粗暴地阻断了这一需求。试问,这对一些学生和招聘企业来说,不也是一种不公平吗?

  退一步讲,即便要彰显知识的价值,让读过书的人与没读书的人不一样,也不能由学校来人为设置“招聘门槛”,而应该由市场来检验。我们在谴责招聘企业根据“985”、“211”等设置招聘门槛的时候,不也是声称不应该给院校设置等级,而应该由市场来决定用人吗?为何当对象转移到另一方,当初所谓的“歧视”、“不公”等声音便没有了?

  或许对这些高职院校来说,他们对学生的质量很自信,自己的毕业生不愁找不到工作,但“招聘门槛”的设置,始终是在代替学生做决定,且助长了教育的功利化倾向。也许,在当下社会谈理想有点“不合时宜”,甚至会引来嘲笑唏嘘之声,但还请尊重学生谈理想的权利。表面的光鲜并非是每个人都想去追寻的,所以,别让校方的行为绑架学生的选择,这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。任丘人才网

任丘人才网 切换至电脑版
//人才联盟 //统计代码